光华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教师
摘要:创新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进步意义)。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造性 新型教师 创新能力 创新型教师
光华教育集团作为一个老牌的民办教育机构,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走在教改的前沿。早在1997年集团就在无锡光华学校就率先进行了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组织开展学习 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进行了“分层分类,跑班上课”,在教育上开展了“导师制”,“自主德育模式”“个案教育”等教育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理论及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已是教育界的共识,适应信息化社会也成为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光华集团董事长何光华先生敏锐的感觉到,光华集团升级改造,第二次创业的机会到了,高瞻远瞩地提出"44321光华教育模式",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他一边对校园硬件全面升级改造,打造了网络化教室,添置了大量设备;一边对老师进行理论培训,要求教师全面进行改革实践,结合网络化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恰在此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的决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创新活动。
目前,我校在信息化课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上级领导支持和好评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可;教师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教学和教研水平的得到提高;被批准为合肥市信息化试点学校,获得市2013年度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当前,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我国必须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教育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才能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教师研修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关乎国家富强、民族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当前,在云技术、大数据、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冲击下,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教育”呼之欲出,并期盼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今天的学生大多是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包围,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影响巨大。长期处于数字化环境中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具有多源头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擅长多任务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教室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唯一的途径。他们期盼更灵活的学习进度,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更高频率的使用数字资源,甚至更多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定位设备、传感器和实体性学习资源。对于教师来说,传统的在教室环境近距离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方式,已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面对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难以指导和评估学生,难以预测学生的行为,难以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因此,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教师教育模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需求正在从数量到结构和质量的转变;二是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正在从学历达标到素质提升转变;三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正在从单一技能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社会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就需要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变,而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变革显得尤为紧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要学会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
教师的教育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一腔热情可做到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知识。同时要注意不断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因此,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因此,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按照当代"人本教育"的观点,"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其他人也许不是新的,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就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创造性地教;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新的课改里,教师要做些什么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这种新观念,并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创造型学生,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不象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
二、了解创造型学生的特征,善于鉴别和正确引导
当然,教师还应认识到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是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显隐、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效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并且创造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都是优秀,甚至有些创造型学生的行为与某些学习常规和教师的要求相悖。他们不是循规蹈矩,老实听话,往往表现为自作主张、别出心裁,爱标新立异。很多教师认为,创造型学生既捣乱又固执,不能适应他们组织的传统教学。这些教师往往给创造型学生戴上“不听话、”、“骄傲”的帽子,有的教师甚至指责创造型学生有神经症特征。因此,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他们的好奇心反受到嘲笑,不盲从,好争辩被斥为“不尊敬老师”,自己动手搞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被认为是歪门邪道,迷恋于某一问题的探索、某一创造发明的设计、某一实验研究而触犯了纪律,那更是不可容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往往被扼杀在摇蓝中。其实只要教师稍下功夫,正确的加以引导一定可以大大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三、教师要加强教育科研,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
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又超越和升华于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其次,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再次,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用实践的结果再去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通过“课堂”这所“实验室”,能及时把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付诸实践,并能及时反馈信息,检验研究成果;最后,及时总结研究中的得失,归纳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推广运用。这种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的过程。
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案,从整体思路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创新,它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安排教育教学内容、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事先要有个整体规划,对每一个环节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独具匠心,充满着创新的火花。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教材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因材施教。绝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需要进行创新,要把教材内容创新性地进行“拆分”,然后再根据需要重新“组合”,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使“上课”成为孩子们的“享受”。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讲授、讨论等多种形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进程中来。由此可见,设计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不仅能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得到综合运用,更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善于从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设计”考虑的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数学,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不能是在形式上抄教案应付检查,而应当是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怎么想的,学什么,然后教师才想要怎么引导。课堂设计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整合,考虑是学生能学什么,应准备什么,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对策方法,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和教师的教法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从课程局部开始,强调基本技能;教材内容是严格忠于固定的教材的,学习的过程也是重复的过程。而我校信息化教学课改中则要求教师课程从整体入手展开至部分,强调大概念。所教内容要追踪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学习的过程是交互式的,要建构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教学策划案从形式上对老师的备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范性要求。
为确保课堂质量我们建立了模板的评审制度,要求教师制作与模板对应的PPT,将导学案和PPT在课前以说课的形式展示给评审人员。
五、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要求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即使采用语音室、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目的也只是为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如何创造性地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钻研新的事物。
2、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3、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评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逐步形成较强 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经常、最普遍、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能够结合具 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教师,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着多样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呈现动态化趋势。因此素质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 位更新,才能主动适应创新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专家和权威转变为“领航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是乐于协作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拥有大量经过教师选择设计的学习资源,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校也将变得更像寓教于乐的天地,在这里可以了解社会的功能,学习解决处理小组协作所遇到的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课程更为有趣,更有吸引力,更有个性化……学校不再枯燥,而变得更为有趣,人人向往!
同时,可以多形式互动协作增强课堂效果。如: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合作探究,协作学的情景;多形式的师生互动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利用腾讯通(RTX)系统,通过教师的引导调控,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
六、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来创新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样,通过创新问题情境,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七、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主宰了整个课堂。教师不仅决定教学内容、方法,还决定了考试内容、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消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被扼杀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产生出创新的激情,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在实施教育创新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积极讨论;教师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师要有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者。同时,我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生动活泼地进行思考,从中培养、发展自己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八、教师要创新评价方法,从科学评价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实施教育创新,我们要改革评价方法,使其更科学、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创新学习做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使用具有表扬性质的言语,如“做的不错”“你有进步了”“你真棒”等,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样才能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创新。这种评价方法的改变,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技能。新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应尽量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畅谈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在我校,通过腾讯通互动平台对本节课的效果设施快速反馈,教师可以随机检查任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从“满意度”及“学会程度”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多元评价。
结束语: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针对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世界各国都在酝酿或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导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解决某一教育教学课题时往往不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而总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蕴含于活动之中。所以,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毅力,这就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创新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 2006
[2]王林军 - 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 – 2003
[3]王桂艳 -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 2009
[4]林登平,牛牧,游生辉,... - 《福建高教研究》 – 2003
[5]崔小红 - 《考试周刊》 – 2008
[6]王坤,张秀美 - 《当代教育科学》 – 2002
[7]刘春玲 - 《教育与职业》 – 2005
[8]朱爱芹 -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19